8月6日上午,鲁山县辛集镇中心卫生院的晋喜梅受鲁山县委宣传部邀请,到当地一家企业以《家企共建 幸福人生》为题进行宣讲。2023年,晋喜梅家庭被评为河南省文明家庭。今年5月份,晋喜梅家庭被评为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
在鲁山县,晋喜梅的名字与“家风”二字紧密相连。这位38岁的共产党员是辛集镇中心卫生院药房主任,她既是基层医疗工作者,更是新时代文明风尚的领航者。从药房窗口到读书会,从家庭传承到社会公益,她以躬身实践诠释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孝老传薪火 润物细无声
“明理达俗,孝亲尊师。”这是晋喜梅家的家训。
“家风不是挂在墙上的训诫,而是流淌在血液里的传承。”晋喜梅说。
在晋喜梅眼里,好的家风是立身之本。晋喜梅老家在鲁山县团城乡小团城村,临近大路。奶奶是山西人,常说的一句话是“路过家门口的都是贵人”。在晋喜梅的记忆里,小时候经常有人在家里吃饭,有磨刀磨剪子的,有卖瓜卖菜的。爷爷患高血压偏瘫,常年坐在圈椅上。晋喜梅的母亲做好饭,第一碗就让孩子们端给爷爷。
2007年,晋喜梅参加工作,父亲对她说:“与朋友相处,一定要以诚相待。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晋喜梅永远不会忘记她出嫁那天,母亲拉着她的手不住地叮嘱:“结婚后要做个孝顺、勤快的人,把小家庭经营好,把日子过好,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婚后,婆家的家风也深深影响着她。
丈夫孙东洋担当、上进,他18岁丧母,其父一下子难以接受,孙东洋回乡接过了父亲的乡村医生工作;26岁那年在村党支部换届选举时,孙东洋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他一干就是6年,成为远近有名的乡村医生和村党支部书记;201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公务员,被分配到团城乡政府工作,2023年调任露峰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2018年,98岁的婆家奶奶去世前还惦记着地里的麦子,家人告诉她再有两天就能收了,奶奶微笑着说:“中,不糟蹋麦子就中······”晋喜梅一直记着这一幕。
“她人可好,特别是对老人。”晋喜梅的大姑子孙艳松说。孙艳松外出打工,儿子缺乏照顾,晋喜梅就把外甥带到自己家管吃管住,从小学3年级一直到初中毕业。
晋喜梅经常给公公洗脚、擦背,有时候还吃老人的剩饭,说是粮食不能浪费,直到把老人伺候去世。在晋喜梅的感召下,两个孩子都十分懂事,洗衣、做饭、扫地,抢着做家务。
“习劳方能感恩,所以孩子们要从小学习和劳动。”晋喜梅说。
为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晋喜梅不但自己养成了读书习惯,而且以《大学》《中庸》《论语》《孝悌》《老子》《庄子》等国学经典为主,引导孩子们诵读。
晋喜梅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等,都是国学中的精粹,一家人一起诵读,既增长了知识,又增进了感情。
书香化春雨 千家沐新风
读书是晋喜梅的爱好,做公益亦是。
8月7日清晨,晋喜梅到鲁山县城区暑期读书点和孩子、家长们一起诵读。
从2017年开始,她与同伴们持续开展书香鲁山·经典公益读书活动,数万名青少年受益。
“读一部经典,胜杂书万卷。诵读国学经典,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得到滋养。”晋喜梅说。
书香鲁山·经典公益读书会创建于2017年3月,由鲁山县实验学校户外经典诵读社团和鲁山县崇汉得一学堂共同组建,主要发起人是鲁山县实验学校小学部校长曹秋惠和鲁山县辛集第十四小学原校长高正义,晋喜梅是读书会的中坚力量。
读书会的宗旨是以经典诵读为载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全民阅读,推动书香鲁山建设。经过8年努力,读书会规模逐渐壮大,由最初的几个家庭、几位志愿者、两个读书点发展到现在26个读书点150多位志愿者,一次夏令营活动就有300多个家庭参与,300人以上的公益经典讲座每年都会举办三四场。
随着国学的升温,大众对经典有了更浓厚的兴趣。读书会抓住时机,8年来举办300多场经典诵读宣导活动,让越来越多的民众认识到经典国学的价值和意义。
连续8年正月初一,鲁山县都举行了以诵读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晋喜梅担任主持人,带领大家诵读经典。
“在学习国学中,我汲取到了工作、生活和经营家庭的智慧。在公益读书活动中,我体会到了分享的乐趣。”晋喜梅说。
2019年1月13日,晋喜梅召集该县12个喜爱传统文化的家庭成立“鲁山墨子故里文明十二家”,以“经典”为载体,共学共建幸福家庭,以学促建家庭文明。同时,以家庭互助形式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帮助维持交通秩序,到敬老院提供志愿服务等。2021年,“鲁山墨子故里文明十二家”被评为“第三批河南省家风家教示范基地”。
由于在传承国学经典方面的贡献,书香鲁山·经典公益读书会先后被评为鲁山县优秀志愿者团体、鲁山县书香家庭建设突出贡献社团,晋喜梅先后获得县优秀志愿者、优秀文化志愿者称号。
“我和志愿者将不遗余力地传承、推广国学经典,创设更多读书点,让更多的民众诵读经典、爱上经典,使鲁山县有更多的书香家庭。”晋喜梅说。
当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研读经典,当志愿服务成为生活日常,当孝亲尊师化作具体行动,在晋喜梅身上我们看到,传统文化的种子正绽放出绚丽的新时代之花。这或许就是文明传承最生动的注脚——不在庙堂之高,而在阡陌之间;不在典籍之深,而在躬行之力。
(常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