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明创建>文明村镇
张良镇:名相屯兵地 业兴富百姓
发布日期:2025-10-09 添加者: 浏览量:

9月25日上午,在鲁山县张良镇闫洼村的姜地里,圣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杜飞飞在察看张良姜生长情况。

在千年古镇张良镇,随便一个本地人都会给你讲上一段张良姜的故事。相传刘邦、张良等曾在张良镇安营扎寨,其间,刘邦及官兵染瘟疫,久治不愈,当地民众奉姜汤调治。刘邦服后片刻大汗淋漓,顿觉精神抖擞,连称张良姜好,视为珍品。刘邦即位后,令产地官吏岁岁进贡,钦定张良姜为贡品。

2015年,返乡创业的新农人杜飞飞在老家闫洼村成立了合作社,引进生姜新品种,通过机械化、集约化种植及科学化管理降低成本,使张良生姜亩均效益突破万元大关,让当地群众看到了种植生姜的“钱”景。

“合作社目前有占地600平方米的姜窖6座,洗姜车间一座,育种温室一座,年生姜种植面积100多亩,年产值350万元,带动周边群众50多户种植生姜1000余亩。”杜飞飞说。

张良姜的故事只是张良镇众多传说中的一个。2024年初,省民政厅公布的第一批河南省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名单中,该镇榜上有名。

张良镇位于鲁山县东南部,是我国目前唯一以丞相姓名命名的乡镇。该镇扼守鲁(阳)——叶邑(叶县旧称)——宛(南阳)古交通要道,是行兵布阵的绝佳之地,古称瀍店。公元前205年至公元前203年间,刘邦率张良在此驻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当地民众十分敬重张良,把瀍店改为张良店。汉以后,此地一直是中原南北往来大通道上的重要聚落,是鲁山区域交通要道、经济重地。明、清以来《汝州志》和《鲁山县志》多有张良店、留侯镇的记载。此后多次改名,曾被称作留侯镇、张良寨、张街等。1992年11月,张良镇被原河南省建设厅命名为“中州名镇”。

近年来,张良镇党委、政府把产业发展、群众增收作为乡村振兴第一要务,通过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提升产业动力,目前,全镇蔬菜种植、皮带制品加工、特色林果种植三大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千年古镇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张良镇蔬菜种植历史悠久,是我市重要的蔬菜批发集市,被评为省级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种植的番茄、蒜苗、芹菜等果蔬远销全国各地。截至目前,全镇发展果蔬种植专业村22个,果蔬种植面积1.5万亩(1亩≈666.67平方米),新型温室大棚70多座,大棚占地面积400多亩,全镇果蔬年总产量达1200万公斤,总产值达1.6亿元。

鲁山县禾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育苗基地位于张良镇周楼村,有4个恒温大棚和两个冷棚,育有芹菜、韭菜、番茄、黄瓜等30多个品种的菜苗。“以前张良镇菜农都是买外地菜苗,2021年建成这个基地后,菜苗除供应本地菜农外,还销往山东、四川等省,安排20多名务工人员就业。”公司负责人孙胜利说。

张良皮带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现有皮带制品加工企业10余家,生产的皮带、带扣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出口俄罗斯、加拿大、越南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3亿元,利税5000万元。该产业带动从业人员2000多人、脱贫户就业100余人。

张良镇南部以山区丘陵地貌为主,可耕种面积较小,适合发展林果种植,为提高山区居民收入,张良镇通过发展特色林果业带动群众增收。目前南部山区林中华寿桃、黄桃、甜柿、板栗、酥梨等特色林果种植面积4000多亩,年产值6000多万元。

“张良镇将依托历史文化和产业优势,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做好整体谋划,进行产业一体化、规模化建设,打造特色鲜明的张良镇产业名片,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夯实基础。”张良镇党委书记杜彦辉说。

( 常洪涛  张子悦)


上一篇:没有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