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鲁山县团城乡玉皇庙村,炊烟裹挟着饭菜香气悠悠飘扬。一座由闲置房屋改造的乡村大食堂,80岁的张万臣和70岁的辛茹等人围坐一桌,津津有味地吃着热腾腾的饭菜。“这得感谢我们村党支部书记,解决了老年人吃饭难题。”8月12日,提起乡村大食堂,老人们高兴地说。
老人在乡村大食堂院内吃饭
村民自发在大食堂做饭
大食堂门口
干部走村入户发现问题
玉皇庙村位于鲁山县西南部,1500多口人分散居住在8个村民小组的39个自然村内。因年轻人外出经商或务工,村里留守老人较多。
“去年夏天,我们下乡入户工作时发现很多老人吃不好饭。”该村党支部书记赵伟伟说,他们掀开一些老人家里的锅盖,里面不是泡着上一顿未洗的饭碗,就是一些剩菜剩饭。经了解,不是老人没东西吃,而是因为太节俭,只要不饿就不做饭,或者做一顿吃一两天。
如何让留守或空巢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这个问题在他心头挥之不去。
“后来我想,如果能在村里办个大食堂,把老人集中起来一起吃饭,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赵伟伟说,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亲朋好友时,遭到了不少人反对,村里60多岁的老人有上百名,就算一天20人吃饭,也是个不小的开支,但赵伟伟不想放弃。
4万余元升起第一缕炊烟
今年42岁的赵伟伟是玉皇庙村人,也是名退伍军人。2022年,赵伟伟进入村委会工作。
赵伟伟性格耿直,认准的事儿要坚持到底。他不顾别人的劝说,拿出家中的4万余元租赁了村中的一座闲置房屋,又购置了锅碗瓢盆和桌椅碗柜,决定为村里65岁以上的老人和残疾人提供免费餐食。
赵伟伟的做法感动了大家,一些村民主动挽起袖子,到食堂义务帮忙,还有村民捐赠了米、面、油等。2024年11月17日,玉皇庙村乡村大食堂正式飘出第一缕饭香。
“孩子们外出打工,家里就我和老伴儿,一到做饭时就发愁,不知道咋办,做多了吃不完,做少了又麻烦,就干脆不做了。现在有了大食堂,吃饭可方便了。“今年80岁的张万臣说,大食堂的饭菜不重样儿,大锅菜、肉片汤、焖面、饺子等应有尽有。
“在这里吃饭不仅省心,做得还好吃,每顿饭都吃得香喷喷的。”村民辛茹说,从大食堂开业到现在,她几乎天天在这里吃饭,人多热闹,心情格外好。
乡村大食堂门口贴着大红对联:党引桑榆暖共济柴盐传爱意,民承雨露甘同襄院舍沐春风。餐厅内,桌椅干净整洁;厨房内,厨具摆放整齐。
“我们每天都会根据老年人口味和营养需求制定菜谱,保证菜品家常化和营养均衡。”乡村大食堂负责人赵汉生说。
为使乡村大食堂顺利开展,赵伟伟把食堂全权委托给村医赵汉生和村民王中敏管理。他除了为大食堂筹钱,从不插手其他事情。
大食堂除了一日三餐,还成立了生产组、互助组、文艺组和后勤保障组。“特别是文艺组,闲暇之余吹拉弹唱,为大家增添快乐。”赵伟伟说。截至目前,已有20多名村民主动到大食堂义务帮忙。
爱心传递引来暖流如潮
乡村大食堂院墙外张贴着数张捐赠榜,上方“人人献爱心 人间更美好”几个大字格外醒目,捐赠榜上记载着数十名爱心人士的名字,有本村村民,也有知名人士,但多数是不知名的社会好心人。有捐赠木柴的,米、面、油的,也有捐赠现金的。“就在前几天,县城一家企业还捐赠了米面油和2000元现金。”赵伟伟说。
乡村大食堂的成立受到了村民赞扬,赵伟伟也受到了好评。今年1月,他担任玉皇庙村党支部书记。
看着村民不要报酬在大食堂默默干活,赵伟伟心生感激。为了感谢村民,今年春天,他专门买了一台耕地拖拉机放在大食堂门口,供村民免费使用。
每天最少20多人吃饭,就算吃得再简单,也是一笔不小的花销。赵伟伟清醒地认识到,要让这缕炊烟长久不熄,必须为食堂栽下“摇钱树”,注入内生动力。今年3月起,他拿起手机尝试做“带货主播”,在抖音上为村里的土特产吆喝,每售出一单,根据金额提取一元到两元汇入大食堂账目。与此同时,赵伟伟又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做起,确保大食堂无后顾之忧。
“目前,我们已整理出集中连片荒坡地500余亩(1亩≈666.67平方米)。此外还种植了迷迭香和水稻等,目前长势良好。”赵伟伟说,如果这些种植能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今后将为大食堂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小山村建起乡村大食堂的消息迅速传遍省内外,先后吸引不少人前往参观。“今年5月有11个省的52名村党支部书记组团来这里参观。”食堂管理员王中敏说,周边不少志愿者也经常到大食堂义务帮忙。
夕阳西下,在金色余晖的铺洒下,整个玉皇庙村显得格外祥和。乡村大食堂内,碗筷轻碰声与老人谈笑声交织。袅袅炊烟,升腾起的不仅是饭香,更是一个村子尊老爱幼和邻里互助的见证。“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拓展助老服务,开展节日慰问等,让村里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赵伟伟说。(胡耀华 文/图)